微视频《非凡十年丨不负青山 万物生长》
麥考爾也提到,美國可能透過2種方法加速武器交付:第一,重新排列武器交付的優先順序,盡快將武器交付到台灣這邊,因為台灣真的處於高風險、高威脅的地帶。
因為我們得到的最高水準體驗,往往就來自微妙的變異因素。特別是農產品和魚貨這類東西,不同的來源、季節、批次、或是存放方式之下,在進入SOP時都可能有「初始品質」的差異,所以在完成SOP之後,也會有不同的結果。
不過,我在《食力》網站的這篇相關報導中,看到該公司台灣總經理張立道的這兩段話: Flash Coffee的咖啡機定時定量的磨豆設定,包括水量、水溫、蒸氣皆能控管。運動飲料般的亮黃色 他們開始展店之後,我每次經過捷運站看到門市,原本都想進去朝聖一下,但不知道為什麼,店面的設計風格和配色就是讓我走不進去、也不會想喝喝看(用白話講,就是看了不會覺得咖啡好喝)。Flash Coffee這家源自新加坡、大約兩年前進入台灣的連鎖咖啡店,當時透過徵才機構有些接觸,不過因為我對這個領域外行,所以沒有繼續深入。而這個一致化流程,不僅難以用SOP來概括、而且(目前為止)必須借助非常專業的真人,用「感覺」來調整。也可能因為我不是它的目標客層。
而我猜他心裡想的是同樣使用閃電標誌、飲料多半色彩明亮的Gatorade: Photo Credit: Gatorade 或許這家咖啡很好喝,但我結果還是沒喝過,所以不知道(我看到的讀者反應多半是「普通」),但在此就不研究Flash Coffee的口味如何。例如威士忌酒在出廠之前,會將不同批號的產品混合、甚至用焦糖之類的添加物調色,讓出廠的每一瓶酒顏色、味道都一樣。它終將抱怨命運,因為命運總有一天會犯下這樣的惡行,絕對不會放過它。
假如萬物的滅亡都像它們形成時一樣緩慢,將可大大安慰軟弱的我們和我們的創造物。不同的事物會以不同的方式消亡,它們的結局可能很多樣化,但任何事物只要有開始,就會有結束的一天……讓它去吧,為一個接一個逝去的靈魂哀悼,為迦太基、努曼西亞和科林斯的灰燼哭泣——任何一個更為崇高的地方都會墮落——在這個無處墮落的宇宙也滅亡時,就讓它去吧。只要某個視角能幫助我們擺脫不良的心理習慣,他們就會毫不猶豫地推薦這種視角。第二個觀點是你看到的一切都瞬息萬變,而且很快就會消失無蹤,記得隨時提醒自己已經看過多少次這種轉變。
同樣的,過去的英雄人物,他們的名字如今也需要加以解釋——例如卡米盧斯、卡索、沃勒蘇斯、列昂納托斯,以及後來的大西庇阿和小加圖,還有更後來的奧古斯都,與哈德良和安敦寧。迦太基(位於現今的突尼西亞),努曼西亞(位於現今的西班牙)和科林斯(位於希臘)都是羅馬在西元前二世紀的戰爭中摧毀的城市。
如果想要說服螞蟻重視群體工作、不要沉迷於個人榮耀,就先讓牠們看看牠們在我們眼中的模樣。至於那些曾經主宰這世界的城市——以及那些曾是其他國家精美裝飾品的城市——總有一天會從人們眼前消失……那麼,既然我已經比萬物共同之命運提早存活一小段時間,我又何必還要生氣或傷悲呢?」 ——塞內卡,《書信集》 這段話出自小加圖。如果希望藉由俘虜一群士兵而名留青史,或者期待遭到摧毀的雞舍被人記住,都是荒謬的念頭。人生中發生的各個事件也是如此,之前發生的事很快就會被後來發生的事所覆蓋
——蒙田,《論兒童教育》(Of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, 1580) 為了讓人深刻認識人類生命和創造物的易朽,馬可.奧理略經常以過去和傳承為例。文:沃德・法恩斯沃斯(Ward Farnsworth) 改變視角 馬可.奧理略認為斯多葛主義的兩項原則格外重要。人的一生看似漫長,那是因為人的一生是任何人所能直接知悉的最長時間。——馬可.奧理略,《沉思錄》 經常思考以下的道理:世界上所有存在的事物以及正在形成的事物,都會迅速地被帶走並且消失。
正如本章即將談到的,馬可.奧里略是最堅持個人事宜微不足道的斯多葛學者,而且從歷史看來,這種主張並沒有讓他變得不積極或不具同情心,甚至恰恰相反: 請務必牢記:馬可.奧理略是斯多葛學者。舉例來說,將生活與煩惱視為微不足道的小事,可能顯得虛無且令人沮喪,但是斯多葛學派持相反的意見。
馬可.奧理略,《沉思錄》 塞內卡表示: 聖人會提到馬爾庫斯.加圖在思考前世時所說的話:「所有人類總有一天都會死去,無論是現在的人或將來的人。到底什麼是永恆的記憶呢?什麼都不是。
擾亂我們心靈的,都是來自我們自己內心的意見。他們認為從遠處觀看事物對我們的道德有所幫助,因為如果這麼做會讓你輕蔑自己,這正是虛榮、野心和貪婪的解藥。——塞內卡,《書信集》 蒙田對這個議題的見解稍有不同: 有些人會說這個偉大的世界僅是由某個屬、某個種的生物分類組成,但其實它是一面鏡子,我們必須從正確的視角檢視自己……世界上有如此多次革命,如此多個國家的命運發生變化,我們不必對自己的命運感到驚訝。所有的一切都很渺小,極容易改變與消失。第二個觀點是你看到的一切都瞬息萬變,而且很快就會消失無蹤,記得隨時提醒自己已經看過多少次這種轉變。第一個觀點是世界上的事物不會觸動你的靈魂,只會靜靜站在你的靈魂之外。
即使他所引用的例子對我們而言已經不再生動,但他的主張依然鏗鏘有力。迦太基(位於現今的突尼西亞),努曼西亞(位於現今的西班牙)和科林斯(位於希臘)都是羅馬在西元前二世紀的戰爭中摧毀的城市。
他因此成為斯多葛學派的英雄之一,有時還被視為理想派智者的典範。因此斯多葛學者指出個人存在的規模與必死的事實,以糾正這種誤解。
塞內卡提到的七大奇蹟中,現今只剩吉薩大金字塔倖存。不過,本章也強調斯多葛主義的直覺法。
如果想要說服螞蟻重視群體工作、不要沉迷於個人榮耀,就先讓牠們看看牠們在我們眼中的模樣。——馬可.奧理略,《沉思錄》 請在自己腦中想想維斯帕先時代的例子,就能夠看清所有的一切:那些人結婚成家、生養小孩、生病死亡、發動戰爭、慶祝節日、經商務農、奉承他人、表現傲慢、心存懷疑、謀策計畫、詛咒別人死去、抱怨人生、墜入情網、埋藏寶物、忠貞愛國。因為物質就像一條持續流動的河流,不僅流動方式持續變化,造成其流動的原因也不停改變,幾乎沒有什麼是固定的。如此多人的姓名、如此多場的勝利與征服,全都被埋葬在遺忘之中。
就常理來看,他身為理論哲學家又是斯多葛學派哲學家,可能會因此無法從高處的沉思角度看見人們真正的需求、弱點與能力。但,事實上,增長是緩慢的,毀滅卻是快速的。
我們之所以有這種印象,是因為對這世界的一般視角(即我們預設的視角)誤導了我們。斯多葛學派認為這種想法是錯的。
不同的事物會以不同的方式消亡,它們的結局可能很多樣化,但任何事物只要有開始,就會有結束的一天……讓它去吧,為一個接一個逝去的靈魂哀悼,為迦太基、努曼西亞和科林斯的灰燼哭泣——任何一個更為崇高的地方都會墮落——在這個無處墮落的宇宙也滅亡時,就讓它去吧。我們之前說過,兩位斯多葛學派的指導老師曾是羅馬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,其中又以馬可.奧理略特別值得我們反思。
這種視角有助於實現第二章所敦促的:對外在事物不要有情感依戀。我們出生之前的時間宛如深淵,我們死亡之後的時間亦無窮無盡。人生中發生的各個事件也是如此,之前發生的事很快就會被後來發生的事所覆蓋。我們將在後面的章節看到更多關於他的敘述。
斯多葛學派從觀察者以外的視角來看待空間(有時候包括時間與空間)。這種策略可稱為直覺法,因為無須論證,比較像是展現和指引,並期望我們直接從新的視角調整自己的看法。
這個世界不斷變化,你的人生應該著眼於自己的看法。本章的主題是馬可.奧理略提到的另一項原則,這項原則可被稱為「生命的有限」或「易朽」,不過就目的而言,我們最好從涵蓋範圍更廣的主題來討論這項原則:視角。
斯多葛學者在本書中使用了這兩種方法,但是接下來的大部分章節是把分析法當成主要工具,來逐一檢視及審查外在事物。當凱撒在羅馬內戰中戰勝龐貝及其軍隊,小加圖選擇舉劍自盡,不願向凱薩投降臣服。
#相关推荐
-
评论列表 (0条)